5月22日,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个悲伤的日子,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先后离开了我们。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生于时局动荡,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亲眼看见饿殍倒在田里、路边,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袁隆平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吃饱饭,让大家都吃饱,让同胞免受饥饿之苦。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然而,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办法攻克,甚至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只有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头顶太阳,脚踩烂泥里,拿着放大镜,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他依然没有放弃,后来他终于找到了。
1970年11月,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这个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几经波折,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
到了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
正如他在2015年写下的《妈妈,稻子熟了》一文中提到的:
“在千百次的失败中,
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
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从未忘记被饥荒恐惧支配的那些年,也从未在这条路上停下来过,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贪心”:“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就像贪财的人一样,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记者问他:你是害怕饥荒的历史重演吗?他轻声但底气十足:“不可能了…”
5月23日,湖南长沙,雨中超10万市民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队伍看不到头。
这一天,有免费的菊花,有免费的接送车,有免费的口罩,也有很多爱心人士提供免费的食物和水。
前来悼念的人很多,有老人 有小孩,有少先队员 有青年学子,有长沙本地人,有全国各地赶来的人。还有人通过网上下单,委托外卖小哥来送花,大家都有序安静地排队。
谢谢袁老,让我们不再挨饿。
袁老,一路走好!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2日去世,享年99岁。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州闽清,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右手它握过许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吴孟超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从医70余年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直到退休前他每周还要至少做3台手术。
他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震惊国际医学界。吴孟超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也曾用5个小时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吴孟超曾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度过难关”
5月23日起,吴孟超院士生前工作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将举行追思活动,在3号楼广场设立灵堂,接受吊唁。
追思会上,吴院士的同事、学生等分批进入会堂哀思。来悼念的人中不乏有吴院士的病人。从南汇家中赶来的市民贾女士泪流满面。她告诉我们,自己的肝病是1991年时吴老看好的,是吴老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所以今天我无论如何都要来送送吴院士,一定要来送送。”贾女士哽咽着说。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22日在朋友圈发文悼念称:“有幸在您(吴孟超)身边工作25载,感恩您对我个人的培养与信任,感恩您对护理团队的关心与爱护。忘不了的一幕一幕,痛彻心扉,愿您在天堂里不再遭受痛苦。”
吴老,一路走好!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一医一农,医食无忧;亦刀亦锄,国士有双。
5月22日是悲痛的一天,云南、青海两地地震,令无数人忧心,袁老的逝世、吴老的离开,心情更加沉重。
何其有幸,得以遇见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都有我们最深沉的追忆。